旅人與歌 系列講座 02

旅人與歌 系列講座 02 

樂器與遷徙:黑澤隆朝的東南亞和臺灣音樂研究

時間|2021.10.30(六)14:30—16:00

地點|壹玖空間(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三段19號4樓)

講者|王櫻芬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內容簡介 |

黑澤隆朝(1895-1945)向來被視為臺灣原住民音樂研究的先驅,而其1970年代出版的專書和唱片也被奉為經典。但是過去鮮少有人注意到他是第一位進行東南亞田野調查的日本音樂學者,更沒有人注意到他在東南亞進行的樂器調查,對其臺灣原住民樂器研究具有重要影響。在完成黑澤1973年鉅著《臺灣高砂族之音樂》的經典譯注之後,我發現黑澤書中的一個重要論點,是指出臺灣原住民雖然源自印度尼西亞,但卻缺少許多普遍存在印度尼西亞的樂器,尤其特別的是,臺灣原住民擁有豐富的聲樂,但是器樂和樂器卻相對貧瘠,而且鮮少有打擊樂器。黑澤也進一步從臺灣原住民和南島語族遷徙史的角度,對此特殊現象提出一些假設性的解釋。不論他的解釋是否因為近年來所謂的南島語族「源自臺灣」(out of Taiwan)的學說而失效,但是他對於臺灣原住民樂器和東南亞樂器的比較,以及從樂器觀察南島語族遷徙史的角度,仍舊值得重視和進一步研究。本演講以上述內容為主軸,先介紹黑澤的東南亞和臺灣音樂研究,再歸納他對於臺灣原住民樂器和東南亞樂器的比較,以及他所提出的解釋,最後指出一些值得後續研究的問題。

 

講者簡介

王櫻芬美國匹茲堡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目前為該所特聘教授,也是獲得2015年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音樂學者。2000年前研究專長為南管,2000年後轉而研究日治臺灣音樂史和音樂學科史。近年來研究興趣包括日治臺灣音樂調查、唱片和廣播工業、原住民音樂生活變遷、歷史錄音研究。著有《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2008)、《戰時臺灣的聲音(1943):黑澤隆朝「高砂族の音樂」復刻—暨漢人音樂》(2008,與劉麟玉合編)、〈作出臺灣味:日本蓄音器商會臺灣唱片產製策略初探〉(2013)、”The Transborder Dissemination of Nanguan Music in the Hokkien Quadrangle before and after 1945” (2016)、《百年踅音:田邊尚雄臺廈音樂踏查記(1922)》(主編)、《臺灣高砂族之音樂》(主編)”Resounding Colonial Taiwan through Historical Recordings: Some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2021),以及其他多篇國內外期刊論文,並與臺大圖書館和漢珍公司合作完成「臺灣日日新報聲音文化資料庫」,為日治臺灣聲音文化研究提供豐富史料。

 

關於「旅人與歌 系列講座」|

旅人與歌系列講座起源於生活於臺灣的馬來西亞藝術家區秀詒與「她的實驗室空間集 HER Lab Space」近年合作計畫的核心問題意識。2021年10月,分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王櫻芬教授和博士候選人劉亦修,就日本、臺灣、東南亞的音聲相關交流史,以不同的視角和面向探索其中歷史切片。

區秀詒與臺灣的劇場導演陳侑汝(「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團長)首度合作始於2017臺北市立美術館《社交場》展覽中的作品《當我們都不在了,記憶如何存在而不過渡於寂靜之中》,以記憶物件的劇場性建構在探討臺灣和太平洋冷戰島鏈與追朔至二戰時期的東南亞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隨後兩人仍持續以個人名義和團隊名義(她的實驗室空間集)一同合作,從講演到演出的多元配置,兩人的協作始終緊扣潛伏於邊界表層之下,寄生於圖像符號、歌謠等的權力移動。2019年的講演作品《從前一隻獨角獸》,藉由犀牛的身世與移動述說權力轉移、殖民的視覺化依賴與聲音的缺席等關係。2020年則透過新計畫《家族旅行》,以「旅行」和「歌謠」為接著紐帶,從私歷史和植物遷徙的角度開始精神圖景的套疊與共振。上述作品多以影像和聲音技術物和動物形體所形成之碎裂敘事作為鬆動邊界的方法,試圖將地圖上邊界的實線裂解成具縫隙的虛線,展開另一種透視彼此乃至於區域關係的可能角度。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文化臺灣基金會      

執行單位她的實驗室空間集 HER Lab Space   

計畫協力SEA plateaus

壹玖空間 / 台北市重慶南路三段19號4樓

イベントチケット

チケット種別 販売期間 価格
一般票

~ 2021/10/30 00:30(+0800) 販売終了
  • 無料
次へ